万界征战之召唤猛将 第1033章

作者:黄金老五

今天,他要召唤出五个文臣出来。

这个魏忠贤,明显不算。

随着扶苏的动作,一张召唤卡片再次出现在扶苏的面前。

扶苏看着召唤卡片上面的人物,眼睛再一次亮了起来。

召唤卡片上面的人物不是别人,乃是小学课本就学过的——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流传!

司马光是陕州夏县涑水乡人,生于光州光山,所以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九州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后来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

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司马光在历史上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在政治方面,十分地迂腐,顽固。

用句老话,叫做“目光短浅”、“故步自封”。

扶苏对于司马光的政治,不由暗自摇了摇头。

他毁了王安石辛辛苦苦创造的大好局面,让北宋再次变回了原本的模样。

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

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其中蔡确写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吕惠卿在谪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对派抓住把柄。

看到这里,扶苏不由破口大骂,“真是狗屎”!

当看完下面的东西之后,扶苏更加的愤怒了!

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泛不满。

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劝告司马光,要为年幼的宋哲宗设身处地,异日若有人教以“父子义”,唆使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光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哲宗的不满。哲宗亲政后说,他在垂帘听政期间“只见臀背”,斥责反对派全不懂君臣之义。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 ..

第1409章 司马懿的叔公 武将卡

司马光最大的贡献就是历史方面,他主持编写了还九州历史巨作——《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

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

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九州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宋史》评价司马光说,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聚敛之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

······

对于其他的方面,不说也罢。

扶苏看着面前的召唤卡片。

喜半参忧。

高兴的是,司马光确实是个人才,但是政治方面却有些坑爹。

不过好在司马光故步自封,没有太大的眼光,但是也不会拖后腿。

想了想,扶苏还是将司马光给召唤出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从小就听说了。

······

随着扶苏的动作,一个人影逐渐出现在扶苏的面前,正是司马光。

此时的司马光,是老态龙钟的状态,并不是年轻的状态。

而此时的司马光,也是其最为巅峰的时期。

司马光,脑袋太轴。

无法接受心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