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征战之召唤猛将 第291章

作者:黄金老五

一个道理。

“怎么样?”扶苏热切地看着刘也菲。

“是个……是个……”刘也菲有些不好意思。

“得了”,扶苏一脸地失望,知道又不是文臣。

“是蔡琰——蔡文姬”!

第433章 生女当如蔡文姬

“谁?”扶苏没有听清楚,“蔡妍?大明星?别闹了,这也能召唤出现实人物?”

刘也菲听到扶苏的话,不由撇了撇嘴,“你想什么呢?我说是蔡文姬,三国第一才女”。

“是她”,扶苏的眼睛一亮,说起来,蔡文姬是一个十分悲情的人物。

蔡文姬是三国第一才女,名蔡琰,是陈留圉人。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是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通音律。初嫁卫氏,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兵乱中被虏,被胡兵辗转掳入南匈奴。身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后曹操遣使将她赎还,重嫁同郡董祀。今传《悲愤诗》二篇,另有《胡笳十八拍》一篇。

蔡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已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性情温柔,才智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被称为“三国第一才女”。

只可惜一生坎坷,让人不胜唏嘘,是一个十分让人心疼的美女。

想起蔡文姬的遭遇,扶苏心里一阵疼痛,这样的女子,应该被抱在怀里好好地怜惜。

怎么能遭此大祸。

在扶苏的心里,蔡文姬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人。

在三国时代,除了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洛神——甄宓,绝色双娇大乔小乔,就应该是蔡文姬了。

“真的是她”,扶苏一脸紧张地看着刘也菲,奇人异士没有了,来了个绝色倾城的美人。

“恩,你自己看看吧”,刘也菲将蔡文姬的召唤卡片递给扶苏。

“果然是她”,扶苏的眼睛顿时一亮,这也太漂亮了吧。

扶苏看着眼前的玉人,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

温润如玉,温柔如水,像一汪清流一般,流淌进扶苏的心田。

不得不说,蔡文姬完全符合扶苏的审美观。

甜美,绝色,看起来好像如水一般温柔。

扶苏看着照片上面的蔡文姬,感觉心里的一切烦躁在这一刻都消失不见。

“召唤”,扶苏什么也没有说,直接捏碎了召唤卡片。

不一会,一个好像温玉一般的绝色女子出现在扶苏的面前。

“文姬拜见公子”,蔡文姬的声音十分地甜美,好像出谷的黄莺一般,抚平人的心灵。

“请起,请起”,扶苏上前握住蔡文姬的双手,不愿意放开。

“公子”,蔡文姬想将自己的手抽出来,但是却怎么也抽不出来,被扶苏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心里面。

蔡文姬看着扶苏那热切地眼神,不由低下了那羞红的脸色。

“咳咳”,站在一旁的刘也菲顿时不乐意了,轻咳两声。

扶苏顿时回过神来,有些不好意思地将手松开。

“文姬,初次见面,有些激动了”,扶苏表现的有些不好意思。

“没关系”,蔡文姬当然看的出扶苏眼睛里面的意思,羞涩极了。

但是扶苏作为他的缔造者,她无条件服从。

刘也菲似乎有些看不过去了,嘟着嘴,十分地不高兴,一挥手,将蔡文姬给将生出去。

刘也菲现在是系统精灵,可以行使这项权利。

“哎”,扶苏那个无语啊,怎么这就走了,我还有很多话说呢?

“哼”,一声冷哼传了过来,声音中带着一丝怨气。

扶苏不禁转过头,顿时看到了一脸不高兴的刘也菲,扶苏恨不得打自己一个大嘴巴子,守着一个美女,去恭维另外一个美女,你有好果子吃?

扶苏急忙走上前,来到刘也菲的身边,一脸的谄媚,然后就是一阵好哄。

好不容易才让刘也菲心情好转。

“行了行了,赶快召唤吧,召唤完赶紧出去”,刘也菲忍受不住叨叨了,让扶苏赶快召唤。

第434章 北宋名臣——范仲淹

对于最后一次召唤,扶苏显得特别的郑重,一脸地紧张,再也不复刚才的轻松之感。

这是最后一次召唤机会,如果召唤不出来,扶苏就真的没机会了,所以扶苏一脸紧张地看着刘也菲,期望刘也菲可以给点力。

刘也菲也有些紧张,她知道这是扶苏最后一次召唤,所以也十分地慎重,期望运气能够来的突然一些。

刘也菲张开自己的右手,聚沙成塔,一张透明的卡片浮现,不一会,整张卡片便凝实起来。

刘也菲看着手里的召唤卡片,一脸的欣喜,“太棒了,成功了”,刘也菲也不禁露出了可爱的笑容。

“谁啊”,看到刘也菲那开心的神色,扶苏知道,成功了。

“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刘也菲十分高兴地对扶苏说道。

“是他”,扶苏瞬间知道刘也菲说的谁了。

说出这句千古名句的只有一个人,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

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