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赚个邻家小姐姐 第147章

作者:泡面级厨师

情绪在码字中渐渐平复下来。

两个多小时,码了3000多字,让她也颇有成就感。

“速度快,也就这么回事嘛?”柳梦程装作仿佛她也能码的飞快似的。

但是,她忽略了,今天这状态,是超常发挥啊。

正常情况下,一天码八个小时,能写出3000字,已经很不容易了。

……

赵晗家中。

回到家的赵晗,有点怅然,后悔了……

电影院里面,其实他可以更大胆一些的。

只不过,因为怕被打,所以畏首畏尾。所以,错过了一次,能贴贴的机会。

如果说,对于柳梦程这样又有才又有颜,既单纯未来甚至能跟他聊带颜色的段子,畅谈刘备文的妹子,没有那想法,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赵晗重生之前,就心动了无数次。

只不过,总觉得对方有种气场,让其感觉到如同天上月一般不可追求,所以,没有做出骑师蔑祖的行为。

而重生之后,柳梦程显然不能是他师父了,反倒是赵晗教了柳梦程不少写作常识,算是反向输出吧。

关系显然也比上辈子,要更近了一步。

至少,两人在写作上的伙伴,甚至创业也拉上她上了山,成为团伙一员。

如果赵晗渣一点,估计窝边草早就先吃掉了。但是,各种脑内推演后果之后,赵晗还是怂了。

道理都懂!

但有时候就是顾虑太多,以至于缺乏行动力。

以至于,现在赵晗带着满肚子火气,回到了家中。

然后,就以毒攻毒,以火消火。

把珍藏的不良VCD光盘,在电脑上播放,欣赏艺术,让火山彻底喷发,以达到贤人状态。

在阅片前如魔,阅片后如佛。

赵晗还能从其他的角度,欣赏起来了不良作品里面的演员演技。

不由感慨,港片里面一些不良,其实还是有不少正经的演员的。

有些是一脱成名,转型拍正经电影了。也有一些,想要先拍不正经,后面上岸,结果只留下一些泛黄的影片。

貌似,港片的不良,有不少正经的导演和演员,包括一些幕后人员,两个圈子其实是一个圈子,所以即使是一些不良片,也是认真的表演,不像是敷衍。一些文戏台词,都做的非常棒棒,然后呢……很多就没有然后了。

一些女演员,是怀着明星梦拍某类片的。出道早的,倒是蹭到了香港电影圈子最后一点余温,混到了正经的电影的片约,后来成为正经片女星的也有。

运气不好的,比如赵晗现在看的《官人我要》里面的杨嘉玲、杨懿玎、冬怡、钟甄,基本上都是以不良题材的演员的身份谢幕。

刨除一些不良,仅以演技而言,她们真的用尽了全力。

就那眼神,就那台词。

你说她们,不是为了艺术,谁信啊?

不少拿着天文数字一般的片酬的女明星,有些演技敷衍拉胯的程度,有些演的还不如那种没机会演正经片的那些敬业。

而实际上,不良片的女星,能拿到片酬,未必高。毕竟,不良片能在香港本地少数影院放映。很多票房也就一两百万。

某种意义上,也不是什么大市场。就是市场彻底不行的时候,低成本拍的不良片,更容易能回本而已。

不少演员,是以前辈一脱成名,转型成功的影视明星作为榜样,才为了艺术才做出了重大牺牲。

不过……问题是,晚了……90年代开始,好莱坞大片横扫全球,到《泰坦尼克号》之后,港片差不多凉透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港片

赵晗莫名的对港片产生了一丝投资兴趣,然后,开始查起港片的资料,对照后世的记忆。

寻找一些,可能存在的机会。

衰落的港片,使投资的资金和项目越来越少,所以……没人会抢机会,也很难有人哄抬价格。

主要是赵晗需要研究研究。

60年代~80年代是港片黄金年代。

主要是因为,当时港片具备城市化带来的市民阶层消费力,以及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低收入,带来的人力低成本。还有,以及是产业链集中在一个城市,效率更高。

在好莱坞电影预算一部片就是几百万美元的时代,港片一部分几十万港币。好莱坞拍一部片的预算,港片能拍100部。

百部里面,总有一些是能打的!

当初港片的黄金年代,每年上电影院线上映,每年就得有几百部。当地上映的反应不好,就不会对外出口,本地消化了,质量还行的几十部电影,则是挑出来向日、韩、东南亚,乃至于欧美和更多的市场出口。

港片黄金年代,整个华语电影圈是没有这么成熟的商业电影产业链的,港片的独苗。

渴望成名的大陆的影视人才,弯弯的人才,东南亚的人才,争相投奔。

可以说,华语文化圈不说是一半至少是三分之一的优秀人才,为当时的香港娱乐圈所调动。

香港本地人的片酬工资,就极低。更何况,充分利用薪酬更低的大陆和东南亚的华语人才,这就进一步压缩了其成本。

成本低,以至于本地票房市场,就能赚回成本。然后,拿到东南亚、日韩,乃至于其他市场发行,等于是扩大利润。

如同流水线一般生产出来。

大量的拍片过程中,锻炼出了一大批电影人才,在好莱坞大片还没有彻底碾压全世界各地市场之前,港片在亚洲横扫。

主要是因为,港片里面的中华文化,能日韩乃至于,东南亚文化共鸣。日韩不用说,文字里面存在大量中文,大量中国历史文化的典故,在其文化里面充斥流淌。

而别看东南亚很多国家语言文化,似乎不是中华文化。但古代持续受到辐射。里面中华文化基因,浓度很高的。

马来不用说了大量的华人,即使不是华人的当地人,听懂华语很正常。

越南里面一堆词汇,典故很多就是中国历史文化,据说越南北方人,智商没问题,几个月就能学会中文的听和说两项,跟方言学普通话的发音门槛差不多低。

泰国也是如此,经常泰国人讲着讲着,怎么就飙一堆的汉语字词,甚至是成语、典故了呢?某种意义上,现代的泰国尤其是高层的王公贵族群体,很多是中国移民,尤其是潮汕移民。

比如,泰国的吞武里王朝的开国国王郑信,十五年时间统一了四分五裂的泰国,奠定了泰国的国家概念。郑信就是广东潮汕移民,重用的大臣以潮汕老乡为主。

现在的泰国是曼谷王朝,曼谷王朝的拉玛一世,原是吞武里王朝国王郑信的将军。郑信的近卫军政变,于是,召集前线打仗的将领回来稳定局势,结果,他忠实的拉玛一世回来之后,就把郑信给杀了,自己当了国王。

之后,拉玛一世以汉名郑华,假装是正常的王位继承,糊弄大清。

而汉姓郑,在曼谷王朝一代延续了下去,泰国姓氏。以及汉姓,比如,拉玛十世有正式的汉名“郑冕”,很正式的姓名。

简单说,泰国的统治阶层,祖上大部分都是华人血统,有些直接就是汉名。

所以,尽管泰国是泰语,融合了大量东南亚本地文化、甚至还受到一些印度文化影响。但对于中国文化,一点不陌生。

东南亚大量的地区,都是受到中华文化影响了数千年。即使是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衰落过。但历史上,千年的影响,渗透到了民俗、语言、思维里面的一些东西,很难改变。

当初,港片大量输出,即使粗制滥造,也在当地大受欢迎。原因是……基因动了!

东南亚不少人,看起来不讲中文,但是,其本土语言里面,就有大量来自于中华文化的词汇、文化典故,港片就是莫名其妙的触发了这个共鸣。

90年代之后,好莱坞大片横扫世界,电影技术的发展,只占据一部分原因。

更大因素是苏联倒了,鹰酱赢了冷战。

冷战胜利之威,比什么都好使,无数人自动改变自己脑子,慕强心理,为好莱坞各种文化产品买单。

东南亚和日韩等等市场,好莱坞大片冲击之下,港片渐渐失宠。

原本,这些市场,每年票房前二十名里面,都能看到一堆的港片身影。

而到90年代之后,港片在香港之外市场的票房占有率不断的缩水。

其实,这还是在大陆逐步开放市场,加大港片在内地市场的放映数量。

当然了……此时的内地市场,市场还是很低的。不是以后,几百亿规模,渐渐能跟北美扳手腕的大市场。

实际上,现在内地票房市场规模体量是10亿规模。比香港本地的票房市场强的有限。

港片呢,一方面随着香港房价上涨,成本优势渐渐消失,后来青黄不接的原因是。

早年港片一堆的低成本,几十万预算的电影让新手入行有机会拍片。

但是房价物价上涨,100万预算以下的片子消失。

即使是用来练手的低成本港片,也上升到了百万以上。

以至于,港片只剩下以前积累的人才,难以转型,只能混娱乐圈。

而新人,因为港片的片酬太低了,越发缺乏对娱乐圈的兴趣。

举个例子,香港最顶级的家教,一年能赚几千万港币。香港各种名师家教的广告铺天盖地,宣传力度比什么电影明星要大的多。

在家教能比影视明星挣的多的背景下,后来香港娱乐圈人才断档,青黄不接,也属于正常。

港片的繁荣根基,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房价提升,导致人力成本提升。

以至于,香港娱乐圈如果按照一个正常的当地的人工工资去雇佣人,就付不起新人的薪酬了。

因为,请不起新人入行了,所以,只能一些已经红的老脸,不断的刷存在感。

第二百六十六章 娱乐圈的流量价值

香港影视行业的衰亡,就跟香港很多工厂,搬到珠三角一样的,主要是因为人力成本考量。

港片过去优势的量大管饱,低廉价格创作大量还可以的作品的路子,随着成本上升,走不通了。

很多的产业衰亡,顶层可能还能赚,比如,成龙、周星驰等等,受到冲击不是很大。

但是中底层,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了。

目前,香港的电影行业从业者,正在苦苦挣扎,十个女星九个演过不良。有些,甚至连不良都没机会演……

莫名之间,赵晗发现自己找到了流量密码!

嗯……

这些演过不良的演员知名度,远远比她们自己的预估,尤其是互联上的流量价值。

当然,直接让那些演过不良的女星,去吸流量,估计是不可能的。

赵晗想到一条路线,劝不良女星从良,演低成本的正经影视作品。

影视投资不是关键的,关键是拍正经片,洗白不良女星,让其能光明正大,以正经演员的名义,活跃在社交媒体上。

而……过去曾经演过的某类题材,带来的争议,其实就是隐形的流量。

文文静静科技公司,是准备要做社交媒体平台的,社交媒体平台需要流量。

所以,赵晗想了想,还是娱乐行业的流量,其实是最便宜。

假设投资一部这年头的小成本电影预算300万,一部电影能找一两个过气的情怀演员,然后,以宣传的名义,让其开通社交媒体账户,也是理所应当的。

而影视投资一赚二平七亏,大部分是亏本的影视行业,之所以还能存在,原因是……一部赚的抵消掉七部亏的,行业整体上利润不高,也是微赚。

按照赵晗的想法,影视投资只要不赚不亏,就当是投资20部电影,交朋友,拉人到社交媒体开账户。

白赚明星名人开社交媒体账户的流量。

还有,现在内地票房市场10亿一年总规模的格局之下,电影明星的身价,比想象中低。

与此同时,造星成本也低。

几百万预算,估计能忽悠一大帮子人,抢着来拍戏。

赵晗看不上影视行业的盈亏,而是看重背后更大的价值——流量!

单纯的在互联网上,砸钱买流量的效果,其实并不是太好。而利用一些明星的粉丝效应,吸引流量反而效率极高。

比如,后来周杰伦在某网站家首发一首歌,让平台多了几千万新注册用户,这里面就可以看到,一些情怀加成的明星,吸引流量的恐怖程度。

赵晗兴奋的把发财点子,开始记录下来。

21世纪初的前20年最好的行业是什么?毫无疑问,互联网行业!

而来来互联网行业,涨价最快的什么?流量和用户的价值!

所以,能廉价买到流量和用户的打法,其实在未来互联网流量逐年变贵的环境下,是极具备性价比的打法。

明星名人的流量打法,是为了后续,文文静静公司三步走计划里面,发展的第三步,也就是微博类型的社交媒体平台的配套战术。

上一篇:我忽悠了全世界

下一篇:日在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