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第一厂公 第367章

作者:截教0九千岁

哪怕是击溃了一万蒙古铁骑后,这两千余恶龙骑士,本身还不会有太大的损伤。

至于说那一个特殊英雄招募名额,考虑再三后,唐峰还是暂时保留了下来,而那些一二级的普通招募名额,他也没有立刻使用。

接下来,就是该发展大海军了,那个时候,需要的各类人才海了去,光是这些名额,就远远不够。

天启元年,十二月初,在完成了对察哈尔部的攻略,彻底征服了这个漠南草原霸主后,辽东新军,沿着中路,返回辽东。

出征时候的六万大军,返回的时候,却只剩下了四万人,而那两万人,永远的留在了草原上。

目送着大军押解着那数十万的察哈尔妇孺老少踏上规程,唐峰并没有着急着离开草原。

随后的几日里,他在带着恶龙骑士,在草原各处奔走,将数座城池建模激活出来。

随着这些建模的激活,在这草原上,凭空出现了五座规模不等的城池。

城池拔地而起,只等着来年开春后,从辽东各地往这些城池移民,到那个时候,这片草原,便彻底属于他了。

为了方便管理,他还是在每一个城池里面,各留下了一百军士,此外,又从空间里面取出了足够这些军士用一年以上的物资。

一切都安顿妥当后,他这才离开了草原,向着张家口而去。

第389章 小皇帝要变法

京城。

这一日,大早朝。

小皇帝虽然不想来参加朝会,但还是被从那木工坊给请了出来。

东厂那边的木工活,早就完工了。

那几百台的千岁纺织机,早早的便被送到了唐峰的封地去,大批的熟练纺户也随同过去。

有了这种比普通纺织机纺效率高六倍左右的超级纺织机后,纺纱织布的速度,不要再快。

这几百台的千岁纺织机没日没夜的纺纱织布,每一日里,都有好些车的棉布被送往辽东。

到如今,加上户部在各地筹措到的棉布,以及辽东军征战各方后获取的毛皮布料,辽东那上百万流民所需要过冬的布料,基本齐全了。

虽然,流民们得到的,只是棉布,但是,在那些女人的手中,这些棉布,很快就成为了棉衣。

人手虽然只能有一套棉衣,但就当下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最起码,能熬过这个冬天。

辽东各地都不缺乏木材,各地的衙门也提前组织本地的百姓修建房舍,再加上有充足的粮食,基本可以保证,这个冬天里,辽东地区,不会有人被饿死冻死。

这在明末这个小冰河时代内,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因为是大早朝,京城内,五品以上的京官,都早早的来了太和殿。

大殿之内,上百号的文臣武将分几列站立,太师太傅,以及阁老,各部尚书,站在最前排。

司礼监作为内廷,本来是不参加早朝的,但是,自从唐峰获封九千岁后,司礼监这边,也开始参加早朝。

唐峰人在辽东,便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王体乾来参加早朝。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还是一如往常的那一套,小皇帝是巴不得没有奏本,早早结束这朝会,回自己的木匠房去。

“陛下,今日早朝,臣想谈一谈那变法之事。”身为内阁阁老的刘一景,站了出来。

大明变法,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辽东和福建两地,都已经开始推行变法,尤其是福建,立志革新,税制改革,都已经陆陆续续推行开来。

虽然,推行工商税,还是遇到了些阻碍,但是,并不影响大局,就目前看来,一切都比较顺利。

至于说吏治革新,在福建推荐的更加顺利,新的三司已经组建起来,福建省省府的框架也已经搭建起来。

各种权利,全部拆分开来,有的归入到了新三司手中,有的则转入省府之中,整个地方权利机构,有条不紊的运行。

福建的变法有了眉目,这让刘一景信心满满,准备趁着这个冬天,大干一场。

对于变法之事,小皇帝兴趣缺缺。

不过嘛,虽然没啥兴趣,但是,他也知道,一旦进行变法,那么,就会有海量的银子收入国库。

小皇帝对别的不敢兴趣,可对这钱财之物,最是上心。

别的不说,光是这一年里,唐峰四处抄家,大家伙分赃后,小皇帝的内库里面,就多出了好几百万两的白银,至于各类古玩字画,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吧,想着那白花花的银子,小皇帝还是很支持变法的。

“镇北太监曾跟朕说过,大明虽然外敌已除,但在内,吏治昏暗,民不聊生,的确该是变法的时候了。”小皇帝清了清嗓子,有板有眼的说道。

“对此,朕深表赞同,今日朕便表个态,变法,乃是大明当下必须之事,不仅要在福建辽东推行变法,更要在全国推行,尤其是那工商税。”

说到这里,小皇帝稍稍停顿了一下,其实吧,此时的小皇帝,心里头是有点痒痒的,银子啊。

“隆庆大改,让我大明中兴,朕虽然不是圣君,但却要效仿先祖,朕相信,我们君臣一心,这大明,定然能够再次强盛起来。”

小皇帝在这大早朝上表态,非常明确的支持变法,那么,此事,便也就成了。

“变法之事,今后,便由镇北太监和刘阁老来全权负责,若是有谁敢不从,不管他是谁,不需询问朕,你们直接处理了便是。”

听到小皇帝这最后的一句话,刘一景那老脸上浮出了一抹的笑容来。

皇帝金口玉言,有他这一句话,那比什么都管用。

老太傅和老太师站在前排,听着小皇帝的话,也都是微微点头,那老脸上,神色动容,看上去有些激动。

变法之事,他们也早就有所耳闻,知道是九千岁主导的,对此,他们是非常推崇支持的。

大明疲弱多年,也真是到了该变法的时候了。

九千岁身为内廷宦官,权倾天下,手中更是掌握了军权和锦衣卫厂卫,这样的人,本来是最危险的,动辄,就可能祸国殃民。

可到今时今日,九千岁所行之事,却都是那利国利民之事,看得出来,这位大明朝的权臣,真的是心系大明,心系百姓,此乃大明之福啊。

如今,内阁,司礼监,六部,皇帝,都已经明确表态要变法,那么变法之事,便再没有了阻碍。

只要变法推行开来,不需几年,大明朝,便又能成为那个强大的王朝了。

想到这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心血澎湃。

此时的太和殿内,上百朝臣,除了那有数的几个东林党的官员,其他的人,都是面带笑容。

自万历年之后,这太和殿内的朝臣,没有一次如今天这般的团结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