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从大秦太子到万国大帝 第237章

作者:青瓜堂霸天哥

甲榜榜首是寇准,第二名是富弼,第三名是沈括,而范雎排这次排到了三十名开外。

扶苏接着往下看下去,眼神逐渐变得凝重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逐渐消失。

不过李斯并未察觉到扶苏的脸色变化,对扶苏笑道:“殿下,富弼、寇准还有沈括这三人实属非凡。”“他们几人的卷子臣都看过,在策论这方面写的是极好。”

“尤其是那名叫富弼的,写出的八条策论见解独到、细致入微,详细道出了我大秦现在的政策的不足之处,臣以为稍作修饰可直接施行。”

“寇准写的的安国六策也非常大气,眼光长远,是一名难得的大才。”

“那沈括的策论不及前面两人,稍显稚嫩,但是也很好,远胜其他的士子。”

“不过这沈括乙卷总共得了九十七分,要知道第二名的范雎也才八十三分,而他却将近满分了,十分难得。”李斯给向扶苏分别介绍这几人。

然而扶苏却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摇着头说道:“这份榜单,不能放出去。”所有人闻言顿时都愕然了。

成绩榜单不能放出去?

“殿下,这份榜单有什么问题么?为什么不能放出去?”张仪反应过来后不解地问道。

这份榜单经过他们的反复核对,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排名都是十分真切的。

“你们难道没发现么?”

扶苏抬眼看了众人一眼,将两份成绩榜单摊在了他们面前,沉声开口。

“甲乙双榜,其中乙榜只有两百人是我大秦本土的考子;而甲榜只有三十人不到上榜,其余全是燕云之地的考子!”

“我大秦朝廷开设的科举,结果榜上有名的大部分都是燕云那边的考子,你们说这份榜单若是放出去的话,我大秦的考子会如何想?”

扶苏真是感到头疼无比。

他没想到自己刻意设立甲乙双榜、然后在甲卷考试上还削减了几门科目,结果即便如此秦国考子依然被燕云那边的考子彻底碾压。

甲乙双榜加起来的上榜人数甚至都不超过三百人,这简直是离谱!

但其实话说回来,这也是理所当然。

宋国对教育是非常普及的,孩童六岁就开始蒙学,十几岁考童生的比比皆是。

秦国这边的孩子十几岁弓马娴熟的倒是很多,但要说读书怎么可能比得过从小就开始学习的宋国人?

也就乙榜测验的是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读书多少关系不是特别大,所以秦国考子才能上榜两百多人。

但甲榜那边就考真正的文化知识了,就连范雎也才排到三十多名。

更遑论其他秦国考子?

燕云十六州是已经归入秦国没错,但还没完全融入秦国、没有被彻底接纳。

这次科举上榜的全是燕云考子,秦国这边的考子怎么可能会没有意见?

闹事自是不可能,但受到打击绝对是逃不了的,在颜面上彻底无光。

听完扶苏的话,卫鞅李斯等人也意识到了这股问题的严重性,很快便想通了其中的关键。“这确实是个麻烦事情。”

苏秦的眉头紧皱,开始思索破解之法,片刻后才向扶苏提议道:“殿下,不如更改这份榜单,然后将一些原本落榜的秦国考子放上榜去。”

“而被替换下来的那些燕云考子,则对他们暗中加以重用与招揽。”苏秦说的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793但是扶苏听完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不行!科考是国之大事,必须要保证绝对的公正,不然何必使用糊名制?”

“而且这么做一旦被燕云考子所察觉,则朝廷威信尽丧,此后燕云考子也将彻底对朝廷、对大秦失望。”“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难上加难!”扶苏肃声说道,脸色凝重。

这个办法的风险跟收获完全不成正比,他宁愿公开这份成绩榜单,也不会去做这种事情。

而一旁的卫鞅沉思了许久后,心中忽然一动,开口说道:“殿下,宋国文风盛行、而我大秦则武德充沛,我们又何必以己之短对其所长?”

“现在既然设立了文举,为何不再设立一次武举,专门筛选出色将士?”

“从民间选出的将领种子可以直接放到殿下所创办的大秦王家军事学院,让他们在那里学习。”“文举文状元,武举武状元。”

“燕云那边与我大秦本土子弟各占一方,这其不就是两全之法?”卫鞅提出了一个办法。

而他这个办法说出来以后,扶苏眼中闪过一丝惊诧之色,因为这正是他刚刚想到的办法!。

第231章 打造凌云阁!男儿带吴勾!天下各国沸腾!

文有文举,武有武举。

在察觉到文举科考基本上被燕云士子所占据后,扶苏便想到了这个备选办法。

秦国武德充沛,教育不兴但是却有很多有资质为将的将领种子。

扶苏之前便设立了大秦王家军事学院,用来教导军中的骨干将领。如果设立武举的话,选拔出来的将领可以直接送入军事学院里进一步学习。

学习兵马韬略、行军布阵、军中规矩以及战场冲杀等等等等,不需要太长时间就能教出大量的军事人才。

这也是扶苏设立军事学院的初衷。

他原意是从军中直接挑选合适的士卒和将领,但要是从民间挑选的话也可行。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可以维护秦国这边的颜面,减少文举全是燕云士子所带来的渔轮压力。

卫鞅的想法和扶苏的想法不谋而合。

李斯他们也明白了武举人意思,心中都觉得这一办法可行。

“殿下,若是设立武举的话那该设立什么样的考核标准来评定?”

张仪开口询问道。

对于这点扶苏已经有了决断,闻言直接回答道:“骑射、武艺、气力、兵法韬略韬、排兵布阵、战争推演。”

“此六门考核科目,以兵法韬略和排兵布阵为重,要多多选拔将才。”

这六门科目扶苏最侧重后面三门。

因为勇猛的将领跟士卒大秦永远不缺,但擅长指挥的将才却难得。

众人纷纷记下,随后苏秦问道:“太子殿下,那这两份榜单现在还公布吗?”

所有人纷纷看向扶苏。

这两份榜单公不公布是个很大问题,一旦公布势必会对秦国考子造成打击。

“连同设立武举一事一起公布吧。”

“这件事终究是瞒不住的,孤希望他们在看到这个结果后能更加奋发图强。”

扶苏最终还是没有选择隐瞒。

这样的隐瞒没有意义。

但在沉思片刻后,他心中忽然灵光一闪,开口说道:“孤有一策,可激励我大秦所有贤才的奋发之心,亦能吸引天下贤才来我大秦!”

“那便是打造一座凌云阁!”

扶苏的眼中精光闪闪。

而扶苏的话让李斯和张仪等人都愣住了,心中充满疑惑,建立一座凌云阁?

“陛下,这凌云阁是什么?”

张仪开口询问道,眼中充满不解。

他们完全没法理解扶苏这没头没尾的一句话是何意。

扶苏精神振奋,闻言正色说道:“凌云阁,是只有为我大秦立下功勋的文臣武将才能上榜!”

“凡对我大秦有大功的文臣武将,皆可将画像陈于凌云阁,永享香火供奉!”

“上凌云阁者,他们的功绩与荣耀会在凌云阁永远保存,流芳千古、受到后世无数人瞻仰!”

“只要凌云阁一旦建立起来,愿意为我大秦效力的贤才定然有无数,亦能让我秦人奋发向上!”

“我大秦开设文武科举、又有军功爵制存在,给足了他们向上的途径。”“这个光耀门楣、青史留名的机会,全都把握在他们自己的手里!”扶苏说完后,卫鞅等人心中震惊。

这才明白这凌云阁到底是什么!

在所有男儿心中,没有什么比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还有青史留名更加有吸引力的了。

只要为大秦帝国效力,就有机会凭借功劳登上凌云阁,三个愿望一次满足!“殿下好计策!”

张仪一扫眉宇间的阴郁,大笑一声后毫不吝啬地称赞道。

扶苏没有说什么,用手指轻敲着桌面,然后开口吟道:“男儿何不带吴勾,攻取天下千百州?请君暂上凌云阁,封个书生万户侯。]!”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就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成就!”“生当为人杰,死登凌云阁!”

扶苏的语气虽然很平静,但是却潜藏着万丈豪情!

听到这首虽然直白但气魄雄浑的诗,在场所有人皆感觉浑身一阵鸡皮疙瘩,心中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气!“男儿何不带吴……此诗伴随凌云阁一出,天下贤才将对我大秦趋之若鹜!”李斯直接断言道。

便是他这么大把年纪了,听到这首诗都感到热血沸腾,何况那些年轻人?

只要是个有志向的男儿心中就有建功立业的志气!无关国家!

现在大秦正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又有文武科举、军功爵制这些上升途径,哪怕是其他国家的年轻人听了,都会忍不住想来秦国!

“请君暂上凌云阁,封个书生万户侯……好!好!好!”

“天下男儿,但凡心中有志气者,必将把这句诗奉为座右铭!”

“若是在举办科举之前便建立这凌云阁,恐怕参加这次文科科举的人数还会增加一倍不止!”

苏秦对此赞不绝口道。

他可以想像,凌云阁的事情传开后,天下各国的贤才都将会坐不住!

读书人追求的无非是名,而要是能登上凌云阁,以读书人身份封个万户侯,那是多么大的荣耀?

这样的话大秦缺少文人的难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现在其实并不晚。”

“在科举后建立凌云阁,刚好能以此激励我大秦士子的,让他们奋发向上。”

扶苏深吸一口气后,笑着说道。

他接着看向卫鞅等人,神色认真地对他们说道:“在这凌云阁之上,必将有各位大人的一席!”

听闻此言,所有人心中皆是一震,随后便是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激动!

他们为大秦的强大耗费无数心力。

而大秦也无愧于他们!

“臣等,谢过太子殿下恩典!”

卫鞅眼神无比复杂,带头向扶苏深深行礼道,心中再无遗憾可言。

其他大臣也纷纷行礼。

“这都是各位大人应得的,你们于大秦有无数功劳,理应受此殊荣。”

扶苏正色对他们说道。

在他计划中不仅仅是卫鞅这些文臣,所有有功的武将也都要全部上凌云阁。

他要以凌云阁,网尽天下贤才!

谈完这两件事后,扶苏接着向张仪问道:“右相,兴办官学一事现在进度怎么样了?民间的反应如何?”兴办官学的事情他交给了张仪负责。

因为他总不能什么都亲自去办,那他也不用处理政务什么的了。

“目前已经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不少读书人,并在国内各大郡县设立小学。”

“现在主要是招收六岁以上的蒙童前来学习,由当地官府负责这些孩子的餐食,一共学习四年时间。”“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成绩不过关者便淘汰……”张仪向扶苏介绍着官学的兴办。

但是他说到半年考核的时候,扶苏却断然摇头道:“不行,小学是最基础的教育,万不可实行淘汰制度!”“无论蒙童学习怎么样,四年小学一定要读完,这是最基本的教育、也是开启百姓民智的根本方法。”“此后将各地教育一事计入当地县官政绩,每年一查!”扶苏的声音充满严肃,可见他对兴办官学一事有多重视。

因为只有科教才能兴国!

技术方面他已经设立冶造局,吸收大量技术人才,短时间内就让秦国的技术力量暴增,效果显著。

教育是无法短时间展现成果的,但却是一个国家兴旺的基础!

小学只是初步,后面还有中学、大学两个阶段,需要慢慢进行建设。

哪怕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大、哪怕周期很长,也必须要坚持办下去。

他抬眼看向众人,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各位,孤知道这件事很艰难。”